般若鋒兮金剛焰
第八章 神聖的回歸
有一片綠洲,歇下就不想離開。有一個港灣,泊入再無須啟航。漫長的漂泊劃上句號,疲憊的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家。多麼奇妙啊!——無盡的恩賜化作無言的感動,神秘的呼喚迎來神聖的回歸。
第一節 即生成佛
為利眾生願成佛,是大乘佛子精勤修道的唯一理由。積累福慧資糧,斷除人法二執,歷經五道十地,一切皆指向此一宏偉目標。因果不空耗,當佛子集聚所有善緣,斷盡所有違品後,即可證得無上菩提,任運利益有情。
那麼,一個凡夫人從初發心至圓成佛果,有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呢?按照顯宗普通講法,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意謂不可數、無央數,另一說為10的60次方。這樣算來,如果時間、資糧、階位悉皆鐵定,成佛就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了。幸好,雙運離戲大法界給所有事物帶來自由和變數。既然在法界本性中,一切實有自性均受到平等取締,那麼在了悟此秘密的智者身上,有何奇蹟不能發生呢?大乘實教尤其金剛密乘所說的“即生成佛”,即是從解凍一切實執分別的實相境界引發的無垢妙義,並為古今眾多修行實踐無誤證明。
只要和密宗有關,在蕭平實師徒眼中,大抵都是有罪的。因此他們想都不想就說:
“密宗諸師……自言凡夫外道見之密宗邪法能令人即身成佛,荒唐已極。”(《狂密與真密》)
“當知即身成佛之說非有實質,皆是子虛烏有之空中樓閣爾。”(同上)
“密教祖師所說'修學無上瑜伽樂空雙運能夠讓人即生、即身成佛',根本虛妄,無有是處。”(《真假邪說》)
“索達吉卻認同密教所說'修行密教能夠即生成佛與即身成佛',又出面為其辯護,乃至不惜無根誹謗證悟般若之賢聖(指蕭平實師徒),實乃千古笑談,亦是愚癡可憐之人。”(同上)
前文的深廣論述,已經不爭地說明,擁有最極了義實相正見和善巧方便的金剛密乘,決定可令行者快速證得無上佛果。快到什麼程度?無上瑜伽說是“即生”。頂乘大圓滿甚至認為,具緣弟子最快可在六個月的時間中成佛。這麼神奇的高效率,難怪有人想不通。
對即生成佛持懷疑或反對態度的人,還真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么想當然,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斷章取義,還有一類是蓄意詆毀。真正端得上桌面的理由,一個都沒有。
或許有人想,怎麼沒有,佛經不是明明講需要三無數劫修福慧才能成佛嗎?一個初入道的凡夫人,要在短短一生數十年中斷盡二障種習,圓滿恒沙妙德,怎麼可能呢?別的不說,光是“百劫修相好”就夠忙活一陣了,這些實際困難,不解決能行嗎?還有,佛經授記賢劫僅有千佛出世,彼等之名號、壽命、事業等班班在錄,倘若猛地從第四導師釋尊教下冒出大量沒列入預算的佛陀來,豈不亂套了嗎?此外,《辨中邊論》世親釋雲:“於俱生不得自在:謂一世界無二如來、二轉輪王俱時出現。”基於上述原因,讓人沒法相信一生成佛的真實性。
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佛經論典中,的確說過需經三無數劫方能成佛。但此種說法,處於何等層次,有著何等理論背景,卻不能不予深究。就像不少經論雖講到決定三乘、五類種性,但無害於究竟一乘、闡提有性的了義教一樣,深入分析會發現,三無數劫說也於一生成佛無有實質妨害。該敬奉了義教法,還是耽執不了義權說,作為一名大乘佛教徒,會經常碰上這類問題,沒有明確標準肯定不行。
在許多具體問題上,佛經常常隨眾生根性、意樂給出通、別不同的講法。修學大乘佛法,從初發心至證得初地經一個無數劫,初地到八地經一無數劫,三清淨地至成佛再經一無數劫,這是普通講法。在特殊情況下,利根者並不需要接受這種限制。因為利根者大悲強烈,智慧敏利,且具甚深方便,鈍根者難以逾越的障礙,在他們面前將不復存在。大悲菩提心能迅速圓滿福德資糧,實相智慧則可三輪無執地任運進道,故集資淨障的速度極為不思議。譬如,一個大乘人和一個小乘人同時禮佛,前者心中願令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眾生皆成佛果的清淨發心,以及深達能禮所禮性空寂的無相智慧,可使其剎那剎那間積累廣大資糧,淨除無邊罪障,而這一切,是他身旁做著同樣動作的小乘人無法企及的。大乘利根行人和鈍根行人的差距,亦復如是,鈍根菩薩百千萬劫中苦苦積累的善根,利根者一念之際甚或一個剎那便能圓滿。既如此,普通學人需經三無數劫方能集聚起來的成佛資糧,具足勇猛精進和空性大悲藏的利根者一生之中圓滿成辦,又有何不可呢?
《米拉日巴尊者傳》講到了凡夫人一生成佛的可能性和關鍵點:“於是藏頓巴普提惹昨就啟禀尊者說道:'上師啊!您一定是大金剛持的化身,為了度眾生才化現人世,示現這樣一個希有的事蹟;否則最少也是無量劫來修行佛道,已經登了不退轉地的一個大菩薩!你為了法,不惜身命的去修行,所作所為,處處表現出你是一位非凡的菩薩。像尊者這樣的苦行和忍耐,在我們這些凡夫弟子來說,不用說做不到,連想都不敢想!就是想要學,身體也受不了。所以上師您老人家一定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雖然不能像您那樣的修行,但是也都知道凡能夠見到上師及聞法的眾生,都能解脫輪迴,這是一定無疑的。能否請您告訴我們,您究竟是哪一個佛菩薩的化身?'
尊者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誰的化身,最可能的恐怕還是三惡道的化身吧!你們以我為金剛持,當然會得到加持,可是你們以為我是化身,這對於我固然是淨信,然而對於法卻成了無比的大邪見!這是因為你們對於佛法的偉大果利不了解的原故。譬如像我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而且前半生還作了大惡業;為了相信因果業報,決心拋棄了今世的一切,一心修行,現在離開成佛的階段也可說是不太遙遠了。尤其是遇見一位條件具足的上師,能夠受到他的攝受。得到真言捷徑的心要口訣和不為言詮所染、徹見本來面目的指示灌頂,依法修持,所以即身成佛是決無疑義的。如果此生只是造作惡業和五無間罪,那麼命終以後,一定馬上就會墮入無間地獄的,這就是不信因果和沒有精進修行的結果。如果由內心的深處,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堅決的信心,怖畏惡道的苦痛和希求無上的佛果,那麼人人都可以和我一樣對上師有絕對的虔誠,在修行時有最大的努力和覺證。這是任何人都能夠辦到的。你所說的什麼佛菩薩的化身,完全是因為對密宗未能確切了解。你們應該多讀古德們的傳記,思維輪迴之理,要常常記取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的話,去努力修行!我曾不顧名聞和衣食,發大勇猛,忍大痛苦,獨自住在無人的山中修行,因而獲得覺受和證解的功德。希望你們也學我一樣去好好修行。'”
《宗鏡錄》對顯宗經典中的一生成佛實例作了探討:“是以善財龍女,皆是凡夫一生親證,三乘權教信不及人,稱為示現。如玄義格雲:人謂善財龍女是法身菩薩,化為幻技,一時悅凡人,令自強不息耳。議曰:若爾,聖有誑凡之愆,凡無即聖之分。教門徒設,用學何為?故不然也。
問:若是實從凡頓成佛者,何故經中唯此二人,別更無耶?
答:日月在天,盲者不見。經說一生成佛者,數如微塵,五千卷經,捲捲有即生得道。……禪要經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得。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行位齊成,速登妙果。以凡聖同體,迷悟似分,若信入之時,不從外得。”(卷19)
彼論復云:“但了無作,自然業空。所以雲:若了無作惡業,一生成佛。又云: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如來秘密之教。又凡作業,悉是自心,橫計外法,還自對治,妄取成業。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無法牽情,云何成業?……淨業障經云:觀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則為淨諸業障。”(卷85)
“如首楞嚴疏鈔雲:若聞此經,即悟得微塵毛孔一切眾生,皆在我本覺中,推一切物皆無自性,則除無明。無明若除,一時頓證,則是頓得,不從修得。如觀音入流亡所,阿難自慶不歷僧祇獲法身等,並是頓也。”(卷25)
“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未審定取何文以印後學?答:成佛之旨且非時劫,遲速之教屬在權宜。故起信論明,為勇猛眾生成佛在於一念,為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祇。但形教蹟之言,盡成方便。楞嚴經鈔雲:劫者,是時分義,而有成住壞空,皆由眾生妄見所感。且妄見動外感風輪,由愛發故外感水輪,由堅執心外感地輪,由研求懆故外感火輪。由四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見六塵,見六塵故,有時分。若了無明根本一念妄心,則知從心所生三界畢竟無有,且時因境立,境尚本空,時自無體,何須更論劫數多少?但一念斷無明,何假更歷僧祇?是以首楞嚴經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又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三乘趣果,並是夢中。說悟時事,皆無多劫耳。所以法華經演半日為五十小劫,維摩經演七日為一劫。又如涅槃經雲:屠兒廣額,日殺千羊,後發心已,佛言於賢劫中成佛。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疑雲:我等成佛即遠劫,廣額何故成佛在先?佛言:欲得早成者,即與早;欲得遠成者,即與遠。若頓見真性,即一念成佛。故知利鈍不同,遲速在我。可驗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矣!以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一切境界皆因動念。念若不生,境本無體,返窮動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時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減故。”(卷17)
好個“時因境立,境尚本空,時自無體”!此與愛因斯坦所言“時空未必能看成是可以脫離物質世界的真實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只不過是一種頑固地堅持著的幻覺而已”,相映生輝!由此不能不讓人嘆服,真理實乃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普遍規律。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86)復云:“疏'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遇仙之碁,才看,斧柯爛,已經三歲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為短,亦能以短為長,如周穆隨於幻人,雖經多年實唯瞬息。故結云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
《新華嚴經論》雲:“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第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第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果,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一剎那際成佛,破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第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第十善財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說,皆是三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權向實不滯虛乘,入真實門速成佛道。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之無性說,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為不修故,設入地獄中 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
“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剎那際,證三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剎那際轉身俱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眾生情塵也。”
“經云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者,為法身智慧同也。三世廣大劫一念同,三世諸佛普賢共行大智大悲圓滿同。經云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者,明於初發心住位而遍知諸住諸行諸迴向諸地法門,為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已。彌勒還令卻見文殊師利,明因果不異亦不離故。此亦如是,從初發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齊進,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覺。佛因果及菩薩行,悉圓滿故。如善財一生,龍女不出一剎那際,三生成佛,總相似故。……多少延促自在無礙,不出一剎那際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觀之可見。”
《大乘起信論廣釋》雲:“有義:成佛時劫不定,諸經論說義不定故。今者略顯五義不定:一通諸方雖類世界劫數短長非定一故;二設一方前後劫數人壽短長亦不定故;三諸菩薩不唯定居一世界中行勝行故;四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一念不生即成佛故;五諸劫相入一即一切、於一念中含多劫故。而說三祇方成佛者,且隨多分極遲者說顯長時,修功德聚,廣作期限,求理實不定。由大乘法是最勝乘,若有猛利無間修者,亦有速疾得成佛義。故金剛頂理趣等經皆說:現世登歡喜地,十六生後得成菩提。大般若說:勇猛菩薩,百劫相續便得成佛。不爾何故釋迦菩薩,放大通佛已行妙行?又如何說超於彌勒?若超小劫,大劫亦然。故不可執定三祇劫。”
護法菩薩《成唯識寶生論》雲:“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為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又復所有廣為利益有情戒等,於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復何須外境?”
上述教理說明,在萬法唯心、離戲無相的大乘妙境中,做到高效率地集資淨障、圓成佛果,完全可能。
大乘菩薩於時空等事相,可以自在無礙到什麼程度呢?《維摩詰經》作了具體說明:“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現空雙運實相告訴我們,一切障礙和束縛都僅僅存在內心實執分別念中,而不在外境上。一旦放下心頭實執趨入離戲實相,現前不可思議解脫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知此理,還可對三無數劫和一生之間的夢幻差異斤斤計較麼?
三祇劫的沒自性,還體現在它可釋為三大毒心上。《達摩大師破相論》雲:“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而製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恒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斯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一行大師《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雲:“自非一切智人,則不能究其條末。諸阿阇梨,所以為此喻者,欲表一無明心隨事離分,即成阿僧祇妄執也。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即是超 三劫瑜祇行。梵雲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若秘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劫;真言門行者,复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
關於“百劫修相好”的疑惑,需要具體分析:一、是否不見相好便必定非佛;二、是否見到相好必定是佛。不見相好不一定非佛,可從兩方面了知:其一、佛自身俱足相好,而業障眾生無法現見,如《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3)雲:“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毀犯佛禁戒者,見像純黑猶如炭人。釋子眾中,五百釋子,見佛色身猶如炭人。比丘眾中,有一千人見佛色身如赤土人。優婆塞眾中有十六人,見佛色身如黑像腳。優婆夷眾中二十四人,見佛身色猶如聚墨。如是四眾各各異見。比丘尼眾中有比丘尼,見佛色身如白銀色;優婆夷眾中有優婆夷,見佛色身如藍染青色,如是四眾觀佛色身所見不同。”其二、在有特殊必要時,佛可隱藏相好令其不現,或化作凡人形象巧施度化。此類情況佛經多有記載。又教雲:一佛出世,千佛助化。那些助佛宣化的化身如來,可示現白衣、羅漢、菩薩等各種形象,不一定非得顯露相好。同理,即便釋尊教下多有行人一生成佛,但也可隱其德相而默默度生。如窺基法師在《辨中邊論記》雲:“佛生雖可同,恐世厭故,亦不俱生。設有眾生二佛所化一時成熟者,但可密化,不作佛化。”
能見到相好,亦非定為佛尊。譬如轉輪聖王,便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波旬也多次化現相好佛身。然彼等均不具佛德,非真實如來。
因此,未圓滿如來妙相,與證得相好而不示現,不能混為一談。這一點應首先明確。
其次應知,證得如來相好並非定如權教所說那樣艱難。大乘了義經論均謂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塵垢,則無邊功德妙相自可全體顯露。般若空性幫助我們認識到時空、障垢、資糧等一切顯現法的離戲本面,他空如來藏妙義又進一步指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有眾生當下圓具如來德相,一切修行都只是光顯此本具妙德之方便,而非憑空從頭打造。新造出一件寶器,肯定費勁,但若寶器原本存在,僅需擦拭其上(如幻無實)的污垢便可顯露本面,難度顯然大不一樣。
所以說,一生成佛乃是如來二、三轉法輪所必然引發的大乘妙境,對此大惑不解是未領悟大乘實相妙義的表現。特別地,若承許如來第三轉法輪妙義,確信如來智慧德相是性具本有的大無為法,更不應對一生成佛產生抵觸。相好真是憑空修出來的嗎?非也!在本質上,如來相好乃是離系果,而非異熟果,故必須經歷曠劫修造才能產生的說法,顯然不了義。
至於賢劫千佛,乃是就在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或十二相)成道的殊勝化身而言,並不能排除行人獲得佛陀般內證境界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具此境界的行人化身無量於他方剎土示現八相成道的可能。八相成道,無非是個形式,不舉辦這個儀式,並不妨礙人家獲得相應的內證功德;有這樣的示現,也不能說明決定是佛。因此,沒必要把它看得過重。《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2)雲:“起信論說:三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眾生。又以願力受身自在,亦非業系。”《大乘莊嚴經論》說,十地菩薩示現八相成道的殊勝化身,除十地菩薩和佛,無人能分清此為菩薩示現還是真實佛陀應世。我們常常說起的“古佛再來”、“大權示現”,也都沒和什麼特殊典禮或儀式掛鉤,但卻不影響彼等大聖具足圓滿功德,賜予勝妙加持。故此,一生成佛與二佛不共出世亦不矛盾。
漢地教下的天台宗和華嚴宗,通過頓教、圓融相攝門、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等理論,明確闡述了一生成佛的可行性和殊勝性。禪宗更是極力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悟即至佛地”、“一超直入如來地”,並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此不多言。
漢傳密教關於一生成佛也有不少論述。如《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阿阇黎成佛品第六》雲:“佛說此真言已,應時即為遍照如來頂戴金剛五佛寶冠,重說即身成佛大海印,亦名三昧耶印。若諸佛子欲得即身成佛,當修此觀,能使凡夫父母所生身即成佛身。”《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雲:“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護,持念我者不可至疑心,何況世間諸障哉。唯有二種:一者內障,謂從自心生,其類甚多不可說;二者外障,從外事生,其類亦多。此真言皆能摧滅辟除,令身無垢清淨,依說即身成佛,是深秘之中極密教也。”
此外,《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2)雲:“又諸經說:真言行者現世能成無上菩提。故樓閣經云:我與無量俱胝百千劫,雖行苦行猶不得菩提,由才聞陀羅尼故,加行相應便成正覺。又五字陀羅尼頌云:諸佛本誓力,現成諸聖事,即於一坐中,便成最正覺。又陀羅尼序云:若覺蘊於心,即凡夫三業成功德聚,只於此生便得菩提,何勞修進多劫?又神變疏判陀羅尼為大不思議成佛神通乘,謂依餘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里程,經久方到;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里程,舉意便到所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又餘門成佛,如磨黃石取如意珠;依真言門成佛,如神通力取如意珠。又云如餘菩薩為求菩提,雖難行苦行如救頭然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是成就;真言行者不虧法則,只於此生得菩提也。故神變鈔雲:頓超地位譬之以神通,速離纏痾喻之 以咒術。又大教王經云:若不依秘密課誦修行,終不成於無上菩提也。”
《蓮池大師全集》雲:“俾三密變為三身,八識轉成四智,速登聖位,利益群品也。如神變疏云:若用三密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滿足諸波羅密。”
即身成佛和即生成佛,實際並無二致。從無上瑜伽大清淨見看,三密和三身、五蘊和五佛,並不存在想像中的根本差異。肉體和精神、色身和法身的暫時對立,同樣亦不過是虛幻無實的唯名假立,實際一切均無不融即處、不圓滿處。尤其自宗無上大圓滿法,更是提供了將凡夫有漏蘊身無餘融於光明法界的殊勝方便。
對於上述事理,蕭張師徒一無所知,故此妄言:“索達吉堪布更迷信密教法門,說可以頓超十地,於一生就能即身成佛的荒謬言論,其舉《摩訶止觀》:'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經筆者查證結果,智者法師沒有說過這一句話。顯然的,這又是索達吉堪布造假附和,藉以欺瞞眾人的惡劣手法。其所引密續《大密方便經》'證一地後,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欲左證其論,然而既然是藏密祖師所造的密續中的'經典',復又與諸佛菩薩開示及諸學人證悟現量境界背反,因此根本不具有說服力,不可信受。更引《楞嚴經》:'不歷僧祇獲法身。 '然而索達吉根本不知道這句佛語義旨,欲引用做為密教即生成佛理之論證,則又成為引證失當的一例。謂佛意是指學人於累積福德功德具足時,若有因緣即能夠一念相應;在一念相應的情況下,就能證入無 忍,了知法身如來藏的所在,生起般若慧。”(《真假邪說》P414)
《楞嚴經》“不歷僧祇獲法身”,真是說碰巧“了知法身如來藏的所在”嗎?不是的。長水子璇大師《首楞嚴義疏注經》雲:“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初句斷障,即前身心蕩然得無掛礙也。……下句悟道,即獲妙本心常住不滅也。阿僧祇云無數,劫波雲時分。方便教說一切諸佛皆於無數劫中修波羅蜜然後成佛,今於此會言下頓悟,獲妙本心常住不滅,何歷僧祇之有乎?故下文云: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又云:彈指超無學。又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皆此義也。(中略)乃至妙覺破惑證理髮真妙用,皆隨位淺深而論廣狹。此則一會之眾皆得妙益耳。 ”可見,以“首楞嚴王”為代表的大乘了義正法的加持力,遠非蕭張師徒臆想的那樣有限。
近代禪門巨匠虛雲老和尚就多次引用《楞嚴經》此語,以說明成就佛道的快捷性:“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難尊者曰:'不歷僧祇獲法身。'”“佛說三藏教,謂諸修行人修因證果,要經曆三大阿僧祗劫的時期,才能成功。獨禪門修證很快,可以'不歷僧祇獲法身'。兩相比較,前者要經千辛萬苦才能成功,真是為難;後者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頓斷無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
天台宗有關圓教頓超十地的論述,比比皆是。如《摩訶止觀》雲:“以根利故不由品秩……圓人根最利,復是實說复無品秩,此則最能超。瓔珞明頓悟如來,法華一剎那便成正覺,從此義則有超。”《妙法蓮華經玄義》雲:“然圓教肉身於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義。……餘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止觀輔行傳弘決》雲:“圓人一生有超登十地之義,故云一生可獲。”可見“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乃是智者大師和天台宗基本觀點,拒不承認是十分困難的。
關於密法的來源、傳承,以及法義的清淨性,前文已作深廣論述,這裡不需重複。蕭張師徒依文解義地判定《大密方便經》“為藏密祖師所造的密續中的'經典'”,並且拒不承認,倒真是天大笑話。其實,《大密方便經》即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的藏譯本,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雲:“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說:從前,大悲商主殺了短矛黑人,以此圓滿四萬劫資糧。婆羅門喜星童子二萬年間於林中持梵淨行,一次去城中化緣,商主之女見其後祈求成家,因遭拒絕而欲死。喜星童子為救彼性命而捨梵行,以此圓滿了二萬劫資糧。”在第七章中,我們曾引述漢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原文,核實了這兩樁公案。所以兩經的同一性,十分明顯。漢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這段文字,進一步證實了此點:“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見然燈佛時,即得無生法忍。從是已來無有錯謬,戲笑失念無不定心,智慧不減。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其本願得無生忍,七日之後,便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作為《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另譯本的《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西晉竺法護譯)亦云:“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此外,《般若二萬頌》也明確講道:“見道菩薩欲得佛果,七日便可成佛。”既然是真理,當然在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這不以個別人的孤陋寡聞和死不認賬為轉移。
我們注意到,蕭平實常常向人許願,只要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走,可保證即生證得初地:
“所以說一世要到達初地並不困難,難的是你有沒有那個福德因緣?能不能如實地去修?那麼, 佛既然告訴我們:三大無量數劫甚至能'以一分為一劫、一秒為一劫、一剎那為一劫',那麼一世之中要超過一大無量數劫,並不困難;除非福德智慧……等都不具足。不但這樣,我們還打妄想:希望看這一世能不能夠再突破?再努力突破,將第二無量數劫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打這個妄想。希望諸位也跟我們一起打這個妄想,看這一世能不能到初地?試試看!好不好?”(《明心與初地》)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這一世當中過完第一無量數劫──以時、分、秒、剎那剎那為一大劫──這樣過第一無量數劫,也就是把長劫入短劫,那你就得要跟我一步一腳印去破邪顯正。”(同上)
“我說的是老實話,如果你能夠跟著我一輩子跟到底,我說的法,你有如實的去做,一步一步的去走,一世到初地,那不是難事,不困難!……因為該到初地所修的這一些法,我都會跟你說得很清楚;你只要有如實的踐履,到初地不難。”(同上)
“如果你今生在這裡修行能夠照我這樣說的次第,努力去精進、去用功,如實的修行,十年下來、十五年下來,大不了三十年,可以到初地。”(《大乘無我觀》)
《真假邪說》亦云:“依平實導師之教導,精進如實的進修,一世要修證進入初地,更是不無可能。”
若把蕭平實師徒“即生可登初地”、“(這一世)再努力突破,將第二無量數劫去完成它”等言論,和上述初地菩薩七日便可成佛的佛經教言擺到一塊兒,那麼結論只可能是:即生成佛完全成立!於是,《真假邪說》講的“一生就能即身成佛的荒謬言論”,便成了真正的荒謬言論。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對即生成佛的問題,做了深入分析:
“宣說每一剎那可圓滿許多資糧,同時遣除淺慧者之邪分別念:
三大劫等諸說法,義為速圓或久圓,
一生解脫依智力,方便精進及勝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則有無上廣大力。
如是極為鈍根的諸位菩薩經過三十三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經過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經過三大劫。中根者經過七大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各經過兩大劫、見道經過一大劫、修道經過兩大劫。利根者經三大阿僧祗劫後成佛。阿阇黎巴雪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云:'利根者經三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三十三大劫。'關於利根者所經三大劫,《經莊嚴論》中云:'三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般若八千頌廣釋》中云:'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三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
《菩薩地論》中云:'資糧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淨地一大劫。'意思是說,如同田地邊緣以內都算為田地一樣,一地已包括在資糧、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說法與《瑜伽師地論》中的意義相同。
如是所說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鈍根而安立的,利根的三大劫也是根據次第平等積累二資糧而言的,但具有廣大心力者每一剎那中便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不需要積累三大劫資糧。密宗就利根鈍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剎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連續修學迅速一生等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獲得灌頂後修生圓二次第就進入了小資糧道,之後若依靠大精進與大方便勤修,則即生便可獲得見道。獲得見道後無生無死而即生可以究竟修道,獲得菩提果。即獲得見道以後,如果欲求,那麼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萬頌》雲:'獲得現見諸法清淨法眼之大菩薩,若欲求正果,則七日亦可現前無上菩提圓滿佛果。'此後,因圓滿自在而隨心所欲成辦一切事業。聲聞、緣覺入大乘者都是依彼聖者身現前菩提的。因此,將密宗即生解脫推向劣道實在不應理。密宗是以諸多甚深方便獲得見道的。見道之前,顯宗密宗在精進與方便上有差別。從此之後,極利根的菩薩與趨入密宗持明地的時間無有差別,諸鈍根者中修持密宗持明聖者可速得解脫。例如,世間上具有大精進、大方便、大智慧的人可以迅速成辦事情,而普通人卻無法成辦,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續部中說:解脫並非是從一處至另一處,僅僅是淨除內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稱為捷徑成就。”
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也在《藏密問答錄》中開示道:
“密宗中'即身成佛'所謂的'佛',不僅僅是指一個修行人'見'到眾生本性意義上所具的佛性,也並不僅僅代表他單從理論意義上明了了心、眾生與佛毫無差別的道理。密法中的成佛不光是從眾生心的本體角度而言,依靠密法不共的特殊加持力,除了成就法性意義上的'佛'以外,還同時成就了色身意義上的佛。我相信真正的禪宗祖師,當他們'見性成佛'時,也同樣成就了色身佛。只不過因漢傳佛教歷來乏少對大光明見的闡述,而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代表的空性見又深入人心,故而一些宗門大德便在顯現上不過多地宣示有關色身成就與否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理解沒有出現偏差,禪宗一直強調的'見性成佛'指的是圓滿了三身的佛,那禪宗的'佛'與密宗的'佛'就無甚差別;如果按目前普遍的理解,大家都覺得禪宗的'佛'重點指的是心性本體意義層次上的' 佛',是說一切眾生都本具佛性,而非過多強調修行者必須真正獲得相好圓滿的色身,那這樣的'佛'就顯現而言,肯定與密法的'佛'存在著一定差異。
在佛法看來,三身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禪宗當然也同樣認為,只是未廣說、明顯說而已。)一個修行人若獲證了法身,他要是不同時得到色身,這在邏輯推理上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藏地的寧瑪派、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四大教派一致公認,一個凡夫是可以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米拉日巴尊者。格魯派的嘎丹江措格西也曾說過,若能依宗喀巴大師所傳之顯密圓融修法修持,最快可六個月成就佛果。而宗大師在圓寂之時,若按續部所言的成佛之相衡量,則大師本人已全部完備了所有徵象。而熟悉《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指月錄》等禪宗典籍的讀者也一定清楚,在這些典籍中同樣記載了一些在臨圓寂或圓寂後呈現出種種成就相的禪師生平,因此我們說,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禪宗與密宗在所成之佛的本性上並無差別;但在顯現上,以及具體的成佛路徑、方便及表達方式上卻存在著一些區分。寧瑪巴也認為'即身成佛'是指一生即獲得金剛持如來之果位,且具足相好圓滿之佛身。在各大教派的發展歷史上,均記載有無數個這樣的即身成就者。
有人也許會問,既然密宗、禪宗中有這麼多的'佛',那為何不見他們也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廣轉法輪呢?其實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解,不論顯宗密宗都承認,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浩瀚時空中,有無數個獲得各種果位的大菩薩,但並非所有的大菩薩都要示現為八大菩薩;同理,修學顯密的漢藏修行人中,真正成就佛果的也不可勝數,他們各按因緣與自己的願力而在不同剎土利益眾生。不僅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有無數佛陀,別的剎土也同樣。無數佛陀就這樣以各自的大悲願力而住持各自剎土,他們不一定非要顯現在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眼前。就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初發願要攝受濁時眾生,我們這才有了與他結緣的可能性。如果大家能對不可思議之華嚴境界有所了解,相信這個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
最後也須指出,即生成佛是最利根者境界,不是每個修行人——包括藏密行人——都能隨隨便便做到的。但是,如果具足福德因緣,趨入大乘了義法門,並且付出常人無法比擬的大精進,那麼應該說,即生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